朱可夫,这位在苏德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堪称是苏联的“救火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朱可夫的领导,苏德战争的胜利将会更加艰难,甚至难以实现。在苏联历史的长河中,朱可夫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苏联崛起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推手之一。
在北欧,朱可夫成功扭转了冬季战争中的局势,带领苏军打败了芬兰的曼纳海姆;在远东,他指挥苏军赢得了诺门坎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图谋。而在东欧,朱可夫被誉为“莫斯科的守护神”,无疑是苏联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关键人物之一。
然而,历史的悲剧是,朱可夫的晚年异常凄凉。尽管他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是“再造了苏联”两次,但他却在苏联后期成为了一个“负面教材”。直至1995年,朱可夫才得以平反。在那个充满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的年代,朱可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命运?
展开剩余79%朱可夫的“再造之功”并非仅仅局限于二战期间的辉煌战绩。许多人知道朱可夫在二战中的英雄事迹,但他在1953年后所发挥的作用,鲜有人知。实际上,朱可夫的第二次功劳,正是在于他粉碎了贝利亚集团的“夺权阴谋”。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至今斯大林的死因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有迹象表明,斯大林的死与贝利亚有着不小的关系。贝利亚,这位当时的克格勃头子,掌握着极为强大的权力,在斯大林去世后,他的夺权行动随即展开。
贝利亚集团的阴谋令苏联的政局陷入危险,而朱可夫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赫鲁晓夫与其他领导人意识到,只有依靠朱可夫,才能阻止贝利亚的扩张。贝利亚万万没有料到朱可夫的介入,甚至在最初的对话中准备全力反击,却被朱可夫迅速捕获。赫鲁晓夫在夺权后为了回报朱可夫的帮助,将他任命为国防部长,重新让朱可夫回到了权力中心。
然而,赫鲁晓夫虽然感谢朱可夫,却始终没有将他视为“战友”,更把他当作了一个工具。朱可夫的威望与影响力太过庞大,尤其是在军队中,二战时的老兵们依然对他抱有极高的敬意。这让赫鲁晓夫对朱可夫产生了深深的忌惮。赫鲁晓夫心知,如果朱可夫继续扩大影响,他自己很可能会被反噬。
1957年6月,赫鲁晓夫在一次政治危机中差点被推翻。当时,他刚刚与芬兰的外交访问归来,正准备安定下来,却被马林科夫等人召集开会。在会上,马林科夫等人开始猛烈抨击赫鲁晓夫的政策,形势一度看似将赫鲁晓夫推向下台。然而,朱可夫的突然出现,改变了整个局面。他大步走入会议室,斩钉截铁地宣布自己拒绝任何阴谋,公开揭露了马林科夫等人试图推翻赫鲁晓夫的计划。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马林科夫甚至面色苍白,会议立即被中断,马林科夫最终被打上了“反革命分子”的标签,彻底失势,而朱可夫则取而代之,成为中央主席团的成员。
尽管朱可夫因其果断而赢得了赫鲁晓夫的“信任”,然而赫鲁晓夫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朱可夫的恐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他逐步压制了朱可夫。1957年10月,赫鲁晓夫最终还是以“反革命”罪名罢免了朱可夫。尽管朱可夫能够动员力量反抗,但他并不想看到国家因为自己的争斗而陷入内乱。于是,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带着“反革命”的标签,度过了余生。
事实上,早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就已经意识到朱可夫的巨大威胁。1946年,斯大林曾试图通过逮捕朱可夫来消除这个“功高震主”的人物,但最终是朱可夫的战友华西列夫斯基和罗斯索夫斯基用生命保住了他的性命。斯大林的排挤虽然使朱可夫失去了权力中心的位置,但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朱可夫并非傲慢无礼的军人,他的性格直率而坚定。他从不掩饰自己对贝利亚的厌恶,也从不隐瞒对国家政治斗争的敏锐洞察力。在苏联,像朱可夫这样刚直不阿的军人,最终只能迎来悲剧的结局。朱可夫的忠诚与直率,使他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注定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哪怕他从未有过夺取权力的野心。
这样的结局,也正是斯大林早已预见到的。
发布于:天津市富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